【见陵之耻解释与典】“见陵之耻”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个人或国家遭受侮辱、欺凌后的屈辱感和愤恨情绪。这一成语多出现在历史人物的遭遇中,尤其是那些在关键时刻被敌人羞辱、背叛或侵犯的人。
以下是对“见陵之耻”的详细解释与相关典故的总结: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见陵 | 意为“被欺凌”、“被侮辱”。其中“陵”指压迫、欺侮。 |
之 | 助词,无实际意义,用于连接“见陵”与“耻”。 |
耻 | 廉耻、羞辱。 |
整体含义 | “见陵之耻”意为“被欺辱的耻辱”,多用于形容个人或国家在受辱后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愤怒。 |
二、出处与典故
“见陵之耻”最早见于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,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密切相关。
典故背景:荆轲刺秦王
荆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,曾受燕太子丹之托,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。然而,刺杀失败,荆轲被秦王所杀。在临死前,荆轲曾对秦王说:“事所以不成者,乃欲以生劫之,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。”这句话表明他原本意图活捉秦王,逼其答应割地求和,但最终未能成功。
而“见陵之耻”则更多地与燕太子丹有关。他在面对秦国的强大压力时,曾因未能有效抵抗而感到深深的羞辱。因此,“见陵之耻”也成为燕国君臣对秦国侵略行为的一种心理负担。
其他相关典故
- 项羽与刘邦的恩怨: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威震诸侯,但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,最终自刎乌江。有人认为他的失败也包含了一种“见陵之耻”。
- 岳飞与金人:南宋名将岳飞抗金有功,却被奸臣构陷,最终含冤而死。后人常用“见陵之耻”来形容他对国家的忠诚与被朝廷误解的悲愤。
三、现代用法与引申义
在现代汉语中,“见陵之耻”虽不常见,但仍可用于表达一种深沉的民族或个人尊严受到侵害后的痛苦感受。例如:
- 在国际关系中,某些国家可能因被大国压制而产生“见陵之耻”的情绪。
- 在文学作品中,这一词语常用来渲染人物的心理冲突与精神创伤。
四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含义 | 表示被欺辱的耻辱,多用于历史人物或国家的受辱经历。 |
出处 | 主要出自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,与荆轲刺秦王事件相关。 |
典故 | 燕太子丹、荆轲、项羽、岳飞等人物均与“见陵之耻”有间接关联。 |
现代意义 | 用于表达对尊严受损后的强烈情感反应,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。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见陵之耻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古人对尊严、忠诚与反抗的深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