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出处是哪里】“杜鹃啼血猿哀鸣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,常用于表达悲凉、哀伤的情感。这句话虽然在现代文学中被频繁引用,但其具体出处却常常让人产生疑问。本文将对这句诗的来源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
“杜鹃啼血猿哀鸣”并非出自某一首完整的古诗,而是由两个典故组合而成,分别来自不同的古诗词作品。
1. “杜鹃啼血”:这一意象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贺的《湘妃》诗:“断肠山下月,断肠江上花。杜宇啼血,鹧鸪唤雨。”后来,杜鹃啼血成为表达悲伤、哀怨的象征,常见于唐宋诗词中。
2. “猿哀鸣”:这一意象则多见于李白、刘禹锡等人的诗作中,如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中有“两岸猿声啼不住”,刘禹锡《竹枝词》中也有“猿声落日闻”。
因此,“杜鹃啼血猿哀鸣”并非出自某一特定的古诗,而是后人将两个经典意象结合使用,形成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,常见于现代散文或诗歌创作中,用以渲染凄凉、哀婉的氛围。
二、出处对照表
意象 | 出处原文 | 作者 | 说明 |
杜鹃啼血 | “断肠山下月,断肠江上花。杜宇啼血,鹧鸪唤雨。” | 李贺 | 出自《湘妃》,首次出现“杜鹃啼血” |
猿哀鸣 | 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 | 李白 | 出自《早发白帝城》,描写猿声哀鸣 |
猿哀鸣 | “猿声落日闻,江水东流急。” | 刘禹锡 | 出自《竹枝词》,表现悲凉意境 |
组合使用 | “杜鹃啼血猿哀鸣” | 后人总结 | 非出自单一诗作,为意象组合 |
三、结语
“杜鹃啼血猿哀鸣”虽非出自某一首古诗,但其内涵丰富,情感深沉,已成为表达哀愁与离别的典型意象。在现代文学中,它常被用来渲染悲情氛围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了解其出处和演变过程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文化意义和文学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