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律长征中依次出现的地点】《七律·长征》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著名诗作,生动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诗中提到了多个地理名称,这些地名不仅是红军行军路线的体现,也象征着长征过程中的重要节点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与历史背景,以下是对诗中依次出现的地点进行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。
一、诗中地点概述
《七律·长征》全诗如下:
> 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
> 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
> 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寒铁索寒。
> 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
从诗中可以看出,作者依次提到了“五岭”、“乌蒙”、“金沙江”、“大渡河”、“岷山”等地名,这些地点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,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重要地段。
二、地点总结及说明
序号 | 地点名称 | 所在区域 | 说明 |
1 | 五岭 | 广东、江西交界 | 五岭是南岭山脉的一部分,红军在此翻越,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。 |
2 | 乌蒙 | 云南、贵州交界 | 乌蒙山地势险峻,红军在这里经历了艰苦的行军。 |
3 | 金沙江 | 云南、四川交界 | 金沙江是红军巧渡的关键地点,展现了灵活的战略部署。 |
4 | 大渡河 | 四川西部 |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红军强渡的重要战役,具有历史意义。 |
5 | 岷山 | 青海、甘肃交界 | 岷山是长征的最后一道险关,翻越后标志着长征即将胜利结束。 |
三、结语
《七律·长征》不仅是一首诗,更是一部史诗,它记录了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战略转移的历史壮举。诗中提到的每一个地点,都是长征路上的重要标志,它们见证了红军的英勇与智慧,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通过梳理诗中提到的地点,我们不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长征的路线,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