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举一反三什么意思】“举一反三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意思是:当老师教一个例子后,学生能由此推知其他类似的情况。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人能够通过一个例子,推及到其他相关的情况,具有较强的类比思维和推理能力。
在日常生活中,“举一反三”常用于学习、工作或解决问题时,表示一个人不仅掌握了一个知识点,还能灵活运用,触类旁通,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重要体现。
总结与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举一反三 |
出处 | 《论语·述而》 |
原意 | 教一个例子,能推及另外三个类似的例子 |
现代含义 | 指通过一个例子,能推及到其他类似的情况,具有类比思维和推理能力 |
使用场景 | 学习、教学、工作、问题解决等 |
近义词 | 触类旁通、融会贯通、举一反十 |
反义词 | 机械记忆、死记硬背、不知变通 |
举例说明 | 如学数学时,理解了一个公式,能应用到不同题型中 |
小结
“举一反三”强调的是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。它不仅是学习的一种高效方式,也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。在教育中,培养学生的“举一反三”能力,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记忆和模仿。